办公室电话:020-29821789 \ 广人会 QQ 群:223272456
研究会电子邮箱:gdhrs@vip.163.com \ gdhrsa@163.com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国际科贸中心B2栋407室
Copyright © 2019 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03110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广州
微信公众平台
项目合作
新闻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新闻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徐想 摄)
8月30日,国新办举行《“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在会上介绍,从去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方面扎实推进《“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开展《“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总结评估,组织开展一系列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在编制过程中,加强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咨询,深入论证,切实把各方面意见都吸收到《规划》中来。
高杲介绍,《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主要目标,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的促进就业重点任务,对“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推动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指引。《规划》共10部分、28条,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重点阐述了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部署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第三板块主要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
高杲介绍,《规划》体现了“四个注重”:一是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规划》提出结构性就业矛盾将成为我国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并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人才培养就业导向,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二是注重政策的协同发力。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首位,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与其他各方面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三是注重社会大众关心的重点领域。围绕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就业服务、保障劳动权益等重点领域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四是注重解决长期性趋势性问题。聚焦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对未来一个时期劳动力供需产生较大影响的长期性、趋势性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甚至是突破性的措施。
高杲表示,《规划》的出台实施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高杲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总体分析研判,虽然未来一个时期在促进就业方面还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以及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总体上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使就业保持稳定态势,从而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牢固的基础。从积极因素方面来看,首先,我国经济长期向好为促进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劳动者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第二,我们国家的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向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也将助力就业扩面提质。第三个积极的因素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双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新动能。从矛盾和问题方面看,首先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其突出表现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甚至可能出现强化。第二,从总量上来看,城镇就业压力也仍然存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还是很艰巨。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的复苏步履艰难,新冠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内需持续恢复发展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此外,劳动领域政策制度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还存在一些不匹配的问题。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设置了一些专项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高杲在回答记者关于制造业的就业问题时表示,制造业用工难、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从短期来看,主要是普工出现阶段性、季节性的短缺,我国在有效管控新冠疫情形势下,经济恢复程度相对更快,出口领域订单需求比较饱满,出现较大的用工缺口。从长期来看,一方面人口结构正在深度调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客观上也加剧了制造业用工的紧张。另一方面,主要是持续性的缺熟练工、技术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跟不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势,所以出现了结构性缺口。对此,《“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对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以及促进制造业就业,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作了专门部署。首先,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增强制造业对年轻人就业的吸引力,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第二,针对制造业结构性就业问题,要强化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度融合。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企业的用工服务,针对一些带动就业能力强、用工规模大的重点企业,帮助解决制造业用工问题。在促进制造业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同时,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6564万人
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徐想 摄)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会上介绍,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就业成就,系统谋划了“十四五”工作,也勾勒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
“十三五”时期就业工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564万人,超额完成5000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2%以下的较低水平,低于5%以内的预期控制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在“十三五”期间正式发布,2020年底为5.2%。
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就业稳定增长,2020年达4.6亿人,占比从2016年的55.2%提升至2020年的61.6%。第三产业就业规模扩大,2020年末达3.6亿人,占比从2016年的43.3%提升至2020年的47.7%。中西部地区就近就地就业增多,区域就业结构更均衡。
三是重点群体总体平稳。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农民工总量扩大,2020年底达到28560万人。就业扶贫扎实推进,2020年底,全国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3243万人。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272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73万人。
四是就业质量逐步提升。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年提高到10.8年,技能人才总量由1.3亿人增至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职工工资收入合理增长,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就业局势能够保持总体稳定,总结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就业优先聚合力。将就业摆在“六稳”“六保”工作的首位,强化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稳定就业增长基本盘。二是完善政策强助力。持续推出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组合拳。三是创业创新添动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四是强化服务增活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持续开展“春风行动”。
李忠在回答记者关于今年就业形势和后续工作打算的问题时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今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出台延续实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等,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在这些措施之下,应该说目前就业形势稳定恢复、稳中向好,主要体现在四个词:“一增、一降、一升、一稳”。“一增”是指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一降”是指调查失业率稳步下降;“一升”是指劳动力市场活跃度上升;“一稳”是指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扎实做好就业工作。概括来说,就是做好“1+4”的工作。“1”就是要认真抓好“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贯彻实施,确保“十四五”就业工作开好局、起好步。“4”就是要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强政策,二是拓渠道,三是重帮扶,四是优服务。
李忠在回答记者关于人社部门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总体考虑和创新举措的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就业局势将保持长期稳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会带来挑战,促进就业任务依然艰巨。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机遇、新挑战,《规划》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主线,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注重政策、服务、培训、权益保障协同,努力推动就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要的着力点:一是扩容和提质双向发力,二是培训和服务双轮驱动,三是保重点和防风险双侧协同。同时,为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规划》创新提出了七个行动计划:一是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支持保障计划,鼓励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二是提高区域就业承载力的重点任务,推动各地区就业协调发展;三是劳务品牌促就业计划,培育一批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四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巩固提升行动,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五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促进这些地区劳动者提高技能,实现就业增收;六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支持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七是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能力提升计划,主要是为了强化风险预警预判能力。
供需两侧发力 政策服务支撑
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徐想 摄)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促进青年就业,关系着民生改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的未来。此次《规划》在强调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促进青年就业,并作出了单独部署安排,希望通过供需两侧发力、政策服务支撑,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一是着力创造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就业创业机会,对接产业优化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完善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要素配置、协同发展机制,支持青年到急需紧缺的领域就业创业。
二是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通过职业指导提升求职能力,增强青年职场适应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青年就业的成长力。通过就业见习增加实践经验,增强青年的岗位胜任力。
三是着力增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根据就业意愿,分类提供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提高择业精准度。畅通信息服务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更多符合青年人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
四是着力做好困难帮扶。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对失业青年开展实践引导、分类指导和跟踪帮扶,引导青年自立自强,同时对困难的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援助,兜牢就业底线。
张莹在回答记者关于“十四五”时期如何开展好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实际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提问时表示,《规划》对此提出的具体措施为“实施两项行动、聚焦三方面发力”。两项行动:一是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二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三方面发力:一是聚焦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发力;二是聚焦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供给发力;三是聚焦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发力。
来源:国新网